節(jié)日剛過完,熱鬧的文具店顯得安靜了許多。這時忽聽得有人兇巴巴地嚷嚷:“你自己看,是哪一種?”原來是一位媽媽帶著兒子來買文具。孩子直接走到活動鉛筆的貨架,在好幾排款式各異的活動鉛筆中,快速地找到了自己要的那款。跟進來的媽媽叨咕:“為啥要這種,我看這種也蠻好。”“啊?什么不一樣?我看沒啥兩樣么。”“為啥一定要跟原來那支一樣呢?這支貴那么多, 還不是一樣寫字?!薄笆裁?你爸說好,你爸總歸給你買最貴的,有啥意思呢?”“算了算了,買就買吧?!?/span> 一直在小心翼翼地輕聲回應媽媽的小男孩,這時候有點如釋重負的感覺,和媽媽一起走到門口收銀臺,媽媽一邊付錢,一邊又沖著兒子教訓起來:“我跟你說噢,這支筆你要是再弄丟了,我是不會再給你買了, 老師罵你也活該。”剛松了口氣的小男孩臉部表情又僵住了,默默地低下頭。 和氣的老板娘趕緊打圓場:“唉,小男孩都這樣的。上幾年級啦?”那位媽媽說:“一年級,唉,三天兩頭掉東西,丟三落四不長記性的?!贝藭r,小男孩已經慢慢地挪到了小店的門外,不僅眼睛望向別處,身體也微微地側了過去,那體態(tài)分明在說:“媽媽,別說了快走吧?!?/span> 好心的老板娘還在安慰男孩的媽媽:“才一年級呀,那還小,來我們這兒好多三四年級的小朋友都還丟三落四的?!?/span> 媽媽還意猶未盡:“是呀,現在小孩一點不懂得愛惜,我們以前小時候哪有那么多文具。他爸爸還總喜歡給他買貴的,一支筆好幾塊錢,第二天就給你弄丟了。”老板娘只好訕訕地笑笑。 小男孩目無表情地在小店外面“耐心”地等著媽媽,真的很想替他說一句:“媽媽,能不說這些話嗎?”因為孩子很尷尬。 這個孩子為了不得不買的一支筆,從走進文具店,就開始忍受媽媽的嘮叨、抱怨、數落,孩子不敢大聲只能小心地低聲表達自己的需求,唯恐媽媽一生氣買不成。等筆買好了,孩子的心就迫不及待地“逃”出門去。媽媽不依不饒的當眾數落不可能讓這個孩子長記性不丟東西,只會讓他記住那份尷尬和委屈。 也許某一天,一不小心這支筆又丟了,或者弄壞了,我們可以想象孩子會有多緊張多擔心,他該怎么跟媽媽說呢?不說吧,媽媽知道了該怎么辦呢?上課沒筆又該怎么辦呢?如果孩子記起買筆時的那份尷尬,他很有可能選擇不說。如果想不到更好的辦法,孩子可能鋌而走險選擇去“偷”,成人又怎能忍心譴責他的行為呢。 也許這支筆,再也沒丟過,為了保護這支筆孩子給了自己多少壓力呢?不是因為愛惜這支筆,而是因為免得被媽媽數落,免得再跟媽媽去買筆受尷尬才給自己壓力,媽媽若能體會,一定也會心疼。 所謂的富養(yǎng)還是窮養(yǎng),重要的不在于父母舍得為孩子花多少錢,而在于父母是否用心守護孩子的尊嚴。即使父母買了再貴的筆,孩子感受到的自我價值卻是連一支筆都不如。這樣的不值得感會在孩子的內心留下深深的烙印。 父母無意識說的這些話,讓孩子感覺尷尬,卑微,無地自容,那才是真正的窮養(yǎng),因為被養(yǎng)窮的是孩子的內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