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圖) 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教育,大概也從不相信抽象的大道理。 最近,選不選物理這件事成了“網紅議題”。物理學家的憂慮振聾發(fā)聵,社會輿論的議程亦是一片冰心,但很顯然,短時間內難以逆轉高中選課物理遇冷的尷尬境地。 據(jù)報道,實行“3+3”新高考模式后,今年高考浙江全省29.13萬考生,但是選考物理的只有8萬人。在上海,實行新高考改革第一年,選擇物理科目的考生也僅占總人數(shù)的30%。這股風氣甚至蔓延到了今年開始實施新高考的北京,學校的規(guī)則說明會剛結束,已經有不少家長在討論“能不能不選物理”。 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物理學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自有其震撼之力和無限詩意。如果你讀過霍金的《時間簡史》、翻過溫伯格的《終極理論之夢》、知道普里戈金的《從混沌到有序》,而不僅僅知道砸在牛頓頭上的那一枚蘋果——自然無須講多少大道理,自會了然物理在工具理性之外的大存在、大美好。遺憾的是,這世界有些人眼光很淺,只是將物理當做一種功利化的工具。即便在正兒八經探討基礎教育物理學式微之困境的時候,仍囿于工具導向,跟孩子講一些抽象的大道理:比如創(chuàng)造大國,比如中國制造,比如實體經濟。 我只想問一句:親愛的,你說的都對,可你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過問題嗎? 有篇網文,題目叫《聽說你要放棄物理?孩子,請三思!》。以筆者做高中班主任的經驗來看,雖語重心長,卻未必說在點子上。第一,高考選科問題,其嚴肅性與嚴重性不亞于發(fā)榜后選高校、選專業(yè),誰家不是“三思”、“三十思”?顛來倒去、翻來覆去,各種左顧右盼,各種惴惴不安,選或者不選,早三思過頭了。第二,給孩子選擇物理的理由,不要太抽象、不要太高大上,孩子和家長關心什么,大家都懂,那么,就請不要超然于高中學科制度與高考評價體系的現(xiàn)實,來要求學生枉顧自身合理利益和階層上流的渴望,以全局的大義觀來成全某門學科的明天。 說真的,大道理孩子懂得不比我們少。“物理好物理妙物理就是呱呱叫”,口號式的呼號只能流于表面,讓孩子選擇物理,需要在一種同情效應的話語體系之內。這就像你跟社區(qū)大媽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找高大上的于丹老師去,可能還不如找個方言主持人去更合適。更直白地說,選物理可以,要能給出理由。 講道理,就要先擺正態(tài)度。第一,作為中學物理學科,難度系數(shù)要不要重新自我檢視一下?孩子的畏難情緒固然會轉相染易,但,普遍性的畏難情緒恐怕不是癔癥,而是早就打臉的現(xiàn)實。最市儈的一個問題是:有些省份的物理高考,有必要弄得人神共憤嗎?分數(shù)碾壓一次次阻擋著學生看向物理的目光,轉過身來,卻對他們說,“乖,咱繼續(xù)迎難而上”。第二,作為“3+X”等高考模式,也該反省下科學性與導向性。給了無數(shù)選擇,卻又說不該這樣那樣選擇,制度設計早干嘛去了呢?當年的文理科二分法,雖然粗暴簡單,卻也爭議頗少。改革當然不見得都永恒正確,但及時的糾偏機制得能查漏補缺。 當西方教育開始學習東方教育之嚴苛與嚴謹?shù)臅r候,我們所倡導的素質教育在部分地區(qū)實踐中卻朝著失控的“快樂”與異化的“人文”一路飛奔中被念得越來越歪了。人人都喜歡坐而論道,個個都不愛起而行之。數(shù)理化等基礎學科只剩下高考意義,而諸多雜亂的課程不分輕重緩急地一股腦砸向孩子頭上去。時間是有限的,精力是有限的,基礎學科不基礎,恰恰是學科亂象之病癥。 物理遇冷,這不是件好事,甚至是值得警惕的信號。電氣、機械、建筑、航天……乃至人類思維能力的進階,哪個離得開物理的基礎效應呢?可是,我們要讓孩子對物理回心轉意,靠的不是謾罵與恫嚇、更不是抽身事外的高調道理,而應該是啟發(fā)與行動、關切與引領。比如調整高考分科制度、比如適當調高賦分權重,“性價比”回來了,勝過隔靴搔癢的千言萬語。 當然,長遠意義而言,發(fā)現(xiàn)物理曼妙之處、夯實基礎學科基本地位,還有很多工作可以做、還有漫道雄關要走。(中國青年網特約評論員 鄧海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