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導讀 總有人喜歡歸納出這樣“規(guī)律”那樣“法則”,似乎教育只要“遵循”這樣的“規(guī)律”或“法則”,任何難題便迎刃而解,甚至無往而不勝。 然而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班,或是一個學校,都不可能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技巧、方法、模式去“搞定”。教育當然有著普遍的原則,但所有的“絕招”都具有“針對性”“現(xiàn)場性”“臨時性”甚至“一次性”。 ——李鎮(zhèn)西
反思“皮格馬利翁效應”——教育沒有那么簡單 “別把教育簡單化”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也人人愛說。因為這是常識。 大家都明白教育是復雜的,誰也不會說:“我要把教育簡單化!”但實際上呢,把教育簡單化的事例比比皆是。 總有人喜歡歸納出這樣“規(guī)律”那樣“法則”,似乎教育只要“遵循”這樣的“規(guī)律”或“法則”,任何難題便迎刃而解,甚至無往而不勝。 比如,被許多教育者津津樂道并視為圭臬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就是把教育簡單化的一個典型。 所謂“皮格馬利翁效應”,“百度”是這樣解釋的: 你期望什么,你就會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滿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會順利進行,事情就一定會順利進行; 相反的說,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斷地受到阻力,這些阻力就會產(chǎn)生,成功的人都會培養(yǎng)出充滿自信的態(tài)度,相信好的事情一定會發(fā)生的。 “皮格馬利翁效應”又叫“羅森塔爾效應”。 據(jù)說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助手來到一所小學,聲稱要進行一個“未來發(fā)展趨勢測驗”,并煞有介事地以贊賞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fā)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教師,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 其實他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根本就是隨機挑選出來的。八個月后,奇跡出現(xiàn)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都有了較大的進步,且各方面都很優(yōu)秀。 哦,原來教育是這樣簡單??! 我絲毫不否認信任和期待對學生所起到的暗示與激勵作用。實際上,我們在教育中也經(jīng)常以信任和期待去提升學生的自信,從而促使他們的進步。 問題是,信任和期待只是促使學生轉化的條件之一,而不是教育的全部。 所謂“皮格馬利翁效應”,之所以荒唐,就是因為它把話說絕對了,把教育成功的諸多復雜原因,僅僅歸功于一個原因——期待與信任。 反思“第十名現(xiàn)象”——因材施教才是“真理” 又比如,十多年前有人提出了所謂“第十名現(xiàn)象”,據(jù)說是杭州的一位小學老師發(fā)現(xiàn)的。 媒體介紹,這位從教近20年的老師,有意識地對1990年前后畢業(yè)的150名小學生作了跟蹤調查,結果在這些如今已上大學或工作了的學生中間,發(fā)現(xiàn)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第十名現(xiàn)象”: 即前三名之后,第十名前后直至20名的學生,在后來的學習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現(xiàn)出色”,并成長為“棟梁型”人才; 相反,那些當年備受老師寵愛、成績數(shù)一數(shù)二的優(yōu)秀學生,長大后卻淡出優(yōu)秀行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學和就業(yè)等方面屢屢受挫。 許多專家也“深刻分析”說: 排在第十名左右的學生雖然成績普通,但大都個性活潑、靈活性強,讀書較為輕松,且興趣廣泛。老師不大注意這批學生,反而培養(yǎng)了他們獨立學習、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作的潛力; 同時,由于他們沒有爭一、二名的心理壓力,讀書心態(tài)較健康,不會只懂強記死背以應付考試,令他們有充足的后勁,進步和成才的機會率也就相應提高。云云。 這也是把教育簡單化的典型例子。 對此,我根本不用任何理論而只需用我三十余年的教育事例就可以將它駁得體無完膚。 在我教過的數(shù)以千計的學生中,當年調皮的學生中,的確有后來在工作中創(chuàng)造力明顯并作出了突出成就者;但同樣,調皮的學生中,也有不少人后來創(chuàng)造力平平。當年溫順的孩子中,不乏后來在工作中成就事業(yè)者;但同樣,溫順的孩子中也有平庸者。 我注意到,最初提出“第十名現(xiàn)象”是針對小學教育的,但后來媒體炒作時,將其作為基礎教育的普遍規(guī)律。 其實,無論小學還是中學,培養(yǎng)人都是很復雜的,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精神宇宙,需要教育者依據(jù)不同學生的個性真正因材施教。 每一個學生成才的道路也不盡相同,這里面不僅與學生所受的學校教育有關,還涉及到機遇、時代和社會條件等因素。 單純以一個“第十名現(xiàn)象”來概括的教育與成才的關系,至少是不嚴謹?shù)摹?/p> 教育沒有什么“萬能鑰匙” 教育的確不是那么簡單的,因為“人”——也就是我們每天面對的一個個孩子,真的不能夠那么簡單地“歸類”的。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甚至宇宙,但多少本來富有靈性并有著絕不雷同于他人的潛質的孩子,被我們簡單化的這樣“規(guī)律”那樣“原則”毀了呀! 人們常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边@話的意思就是教育沒有“萬能鑰匙”。但有的家長或教師偏偏就希望有“萬能鑰匙”。 須知任何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世界; 任何班級都是一個與眾不同、充滿個性的集體; 任何學校也都有屬于自己的地域文化、社區(qū)環(huán)境、辦學傳統(tǒng)、生源特點,因而成為一個具有鮮明獨特性的“精神共同體”。 所以,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班,或是一個學校,都不可能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技巧、方法、模式去“搞定”。教育當然有著普遍的原則,但所有的“絕招”都具有“針對性”“現(xiàn)場性”“臨時性”甚至“一次性”。 在《給青年校長的談話》中,蘇霍姆林斯基有幾句話說得非常精辟: “某一教育真理,用在這種情況下是正確的,而用在另一種情況下就可能不起作用,用在第三種情況下甚至會是荒謬的?!?/strong> 這些話值得每一位教育者深思。 延伸閱讀:給教師的8條教育箴言 01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這是老得不能再老的常識了,但往往被人遺忘。 教育是師生雙方心靈交融的過程,充滿著濃濃的人情味。但現(xiàn)在許多人越來越把教育僅僅當作“技巧”的操作或“藝術”的施展。我們不是否認智慧和專業(yè)能力的重要性,但是,愛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沒有了愛,“水平”再高也沒用。 02 “只有愛,也沒有教育” 缺乏愛的教育是偽教育,但用愛取代一切,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教師還要有職業(yè)精神,要有民主與平等的現(xiàn)代意識,要有淵博的學科素養(yǎng)和厚重的文化底蘊——一句話,要有不可替代的專業(yè)能力。 雖然對學生的愛能夠促使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水平,但愛本身不是專業(yè)水平。對孩子的愛,教師超不過家長,但家長不一定都能搞好教育。 03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這話的意思就是做什么都得付出艱辛勞動,只有勤奮,才有成功。但我們現(xiàn)在不少教育者恰恰喜歡“發(fā)明”捷徑。 一些校長或專家時不時會宣稱自己創(chuàng)立了什么“模式”或什么“幾步法”之類的“科研成果”,從而“迅速提升了教學質量”,“創(chuàng)造了教育的奇跡”云云。對此我嗤之以鼻。 方法無論多么科學,都需要刻苦精神,“梅花香自苦寒來”永遠都不會過時。 04 “最好的教,就是讓學生學會學” 現(xiàn)在各種名目的自主學習課堂,被冠以這樣那樣的名稱,并都以改革創(chuàng)新的面目出現(xiàn)在媒體。但在我看來,其實這些都是常識的勝利。 從孔子與弟子的對話,到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小先生制”,再到1980年代上海育才中學段力佩校長的“茶館式教學”,一直到今天山東杜郎口中學的“小組合作”…… 貫穿其中的都是對學生的尊重,只有學生動起來了,教學才能“高效”;否則無論表面上多么熱鬧,都是“搞笑”。 05 “班級的魅力就是班主任的魅力” 就課堂教學而言,一堂課的所有吸引力都直接源于教師對學生的吸引力,許多孩子因為喜歡某個老師而喜歡上了相應的學科,即所謂“親其師信其道”。 同樣的道理,一個孩子是否喜歡他的班級,主要還是取決于他是否喜歡班主任老師。因此,班主任要明白,讓自己的班級充滿魅力的主要途徑,就是讓自己富有魅力。 有愛,平易,博學,多才,幽默,敏銳,點子多,有感染力,會講故事,善于走進孩子的心……這些都是班主任讓孩子佩服的魅力所在,也是班級的魅力所在。 06 “學生的成長不能僅僅看分數(shù)” 我想沒有誰會反對這個常識。但現(xiàn)實情況是,不少學校的校園生活只剩下考試和分數(shù)。 什么“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什么“以人為本”,什么“為了學生的一切”,什么“為了學生的未來”云云,大多是寫在墻上的標語,而實際上音體美課被擠壓,課外活動被取消,春游秋游更是被以“安全”的名義禁止。 教育所應有的浪漫、情趣、感動、開心統(tǒng)統(tǒng)讓位于考試,因為“分數(shù)才是硬道理”。如此畸形的教育,只能造就孩子畸形的人生。 07 “教育科研是做出來的,而不是寫出來的” 這本來是不言而喻的,可現(xiàn)在不得不作為常識來強調。因為在現(xiàn)在一些校長和老師的眼中,教育科研似乎就是寫論文,所以誰寫得多,誰的教育科研就搞得好。 一些學校搞教育科研實際上是這樣操作的: 先找一個比較時尚的“課題”,然后寫開題報告,再請教育專家來進行課題論證,一旦通過,便束之高閣,平時無人問津,也不會有人真搞研究的; 兩年或三年之后,結題時間快到了,趕緊集中精力寫結題報告,參研人員也抓緊時間寫課題論文; 最后再請來專家進行課題驗收,一旦驗收合格,萬事大吉,把課題證書陳列于校史館,將有關論文匯集成煌煌大作屹立于學校圖書館的書架上…… 這樣的“科研”和學校發(fā)展一點關系都沒有,因為真正有效的科研必須是源于本校實際的“做”。 08 “名師名校無法速成”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我們漸漸習慣了這樣的說法:“三年打造名校!”“五年培養(yǎng)名師!”……我不知道這“三年”“五年”的期限有什么科學依據(jù),我只知道名師名校無法速成,這是常識。 很簡單,名校也好名師也好,都是學校發(fā)展和教師成長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結果,揠苗助長就違背了規(guī)律,而違背規(guī)律卻偏要去做,而且還做得聲勢浩大,這就成了笑話。 教育常識還有很多,這些常識就存在于我們日常的課堂上和我們的班級里。但是,越顯而易見的道理,如今卻越容易被人視而不見。于是,在我們追逐“新理念”“新模式”的時候,教育卻失落了。 常識本身就沒有“新意”,相反它往往樸素得讓你看過就忘。但如果我們緊緊抓住這些樸素的常識,并在每一天的教育生活中體現(xiàn)出這些常識,那么真正的教育便回到我們的身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