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fā)于2017年1月12日《南方周末》) 2017年1月7日,網(wǎng)友爆料稱,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一冊供小學四年級使用的寒假作業(yè),出現(xiàn)了明顯的性暗示內容。據(jù)報道,目前這些作業(yè)冊已被全數(shù)收回。 本來要“三審”的寒假作業(yè)出現(xiàn)如此低級錯誤,審的到底是什么呢?家長、出版社與媒體一致認為對小學生的“性暗示”不可接受,這無可爭議。主流媒體都自動屏蔽了這個“性暗示”究竟是什么,也很符合新聞倫理,避免少兒不宜內容的二次無分級傳播。 問題在于,上網(wǎng)隨手一搜,大量少兒不宜的情色信息幾乎無處不在,而真正質量優(yōu)良的性教育內容卻非常罕見。有小學舉行性教育講座后,小朋友課后寫紙條說“我不喜歡這節(jié)課,太惡心了”,課堂上老師“大膽火辣”的問題甚至羞得小朋友“蹲到了椅子下”。類似的講座里,也有家長提前寫紙條說“接受不了”,拒絕讓孩子參加。要怪孩子太無知,怪家長太保守,還是要先問一問老師的性教育究竟“大膽火辣”成什么樣子? 《詩經(jīng)》首篇是《關雎》?!榜厚皇缗?,君子好逑”,對愛情的贊美,是詩經(jīng)極其重要的主題,其中也不乏“大膽火辣”的內容。對傳統(tǒng)中國人的主流來說,愛與性,根子上就是自然而美好的。正是在這種對人性尊重的基礎上,中國文化強調家庭的重要價值,甚至將之提升到了根本哲理的地位。一陰一陽之謂道,乾坤并建而有男女夫婦,是我們這個文化共同體得以生生不息的源頭活水之一。 只是,今天不少父母老師似乎早忘記了《詩經(jīng)》里那些美好的傳統(tǒng),要么走向禁欲或放任,不對孩子做任何性別與愛情的啟蒙,任由其獨自面對生理與心理的巨大變化;要么走向物化的性教育,粗暴地將愛與性的啟蒙簡化為生理層面的知識介紹,不僅沒有給孩子以好的引導,反而可能起到反作用。 不少青少年由于缺乏高質量的啟蒙,主動或被動地早嘗苦果,甚至被犯罪分子輕易利用。艾滋病的加速傳播、少女懷孕殺嬰、兒童性侵案等屢見報端,正說明性教育的急迫。 在一些性教育做得較好的國家,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由淺到深地傳授有關生育、性道德有關的知識,甚至幼兒園就有可歸屬于性別啟蒙或性教育的圖書。 從更深的層面來講,性教育是一種深刻的生命教育。好的性教育,從人之為人的天然角色感知入手,依照不同的年齡階段設置合宜的課程,構建一個人的自我認同,并讓生理心理的人際互動,走向良性的坦途。友誼、愛情與婚姻,自然地發(fā)生并維持在恰當?shù)臓顟B(tài)。 于個人而言,在這種相互感通而有分寸的生命交往中,才能安頓自己的身心;于社會而言,有這種良好的人際細胞,才有穩(wěn)固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