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31 09:44] 瀏覽次數(shù):1276
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3-03-31 作者:汪瑞林
近年來,中高考各科“結構不良”的試題越來越多,引起師生的關注。教育語境特別是考試命題語境下的“結構不良”,是一個有著專業(yè)內(nèi)涵的詞語。所謂“結構不良”,不是指命題本身有什么錯誤或者不恰當?shù)牡胤?,而是指它沒有明確的結構或解決途徑?!敖Y構不良”的試題往往具有所給條件模糊或不全、具有多種解決方法、答案不唯一等特點。解決“結構不良”問題的過程,能很好地考查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因而成為中考、高考命題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與“結構不良”相對應的是更強的開放性。教育部教育考試院在評析2022年高考全國卷命題時指出:“創(chuàng)新結構不良問題設計,有效增強試題的開放性”“命題中更加注重考查思維過程,增強試題的開放程度,鼓勵學生運用創(chuàng)造性、發(fā)散性思維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引導改變追求唯一標準答案、總結答題套路等固化的復習備考模式。”“結構不良”的、開放性的命題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開放性思維,從簡單的記憶、理解、應用走向評價、分析和創(chuàng)造,能活學活用知識,找到合適的工具和路徑解決實際問題。
解決開放性問題需要開放性思維。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又從何而來?每個人的思維特性固然受先天因素影響,但更需要通過后天的教育來培養(yǎng)。很顯然,填鴨式、滿堂灌、機械刷題的教與學很難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開放性思維。換言之,培養(yǎng)學生的開放性思維,需要增強日常教學的開放性?!伴_放性命題—開放性思維—開放性教學”這樣的邏輯鏈條,正是考試評價引導教學的功能的體現(xiàn)。
如何增強教學的開放性?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開放性的教學,應為學生提供更多思考的空間
長期以來,中小學的課堂教學有種不好的傾向,那就是重預設輕生成。好課往往是“設計”出來的。我們不否認教學設計的重要性,但是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應試圖把課堂上的所有可能性都設計進去,要給課堂上不可預見的生成和“意外”留出空間。有些教師,雖然在課堂教學中設置了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等環(huán)節(jié),但是要么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夠,學生的思考僅停留在淺表層面,課堂上絕大部分時間還是教師的“一言堂”;要么通過“引導”將學生的思考和探究圈定在某個狹小范圍,學生的問題稍超出教學預設軌道立馬叫停。這樣的結果就是,看似開放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只是表面上提升了學生的參與度,活躍了課堂氣氛,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開放性思維沒有多大幫助。
教師為何放不開手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教師對學生不放心,懷疑學生的學習能力,擔心教師教得少了、講得少了,學生就會學不好。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認為:“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并依靠學生的學習能力,這幾乎是教育學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教育學所有成功的秘密都在于此。教師要學會一點一滴地去發(fā)現(xiàn)、去欣賞學生的學習能力,并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培養(yǎng)和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庇辔纳M而指出:“獨立是一種習慣,依賴也會成為習慣。依賴的習慣一旦形成,學習能力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睆倪@個角度看,教師“喂養(yǎng)式”“填鴨式”教學,看似認真負責、關心備至,實則是害了學生,長此以往,學生遇到一些面孔陌生的開放性問題,就不知從何下手了。
另一個原因,也可能有部分教師不太自信,覺得萬一學生提出的問題自己一時回答不上來,被晾在講臺上,豈不是很沒面子?這種顧慮其實大可不必。韓愈《師說》有云:“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在新時代,教師的角色已經(jīng)從知識的傳授者變?yōu)閷W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共同學習者。在信息技術高度發(fā)達的當下,學生的知識來源更加多元,思維也更加發(fā)散和靈活,學生提出一些問題教師沒想到、一時無法解答,這再正常不過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學會提問、發(fā)現(xiàn)問題比解答問題更重要。在數(shù)學上,提出猜想的都是頂級的數(shù)學家。教師應鼓勵學生多提問,為學生愛問善問,能提出有新意、高質(zhì)量的問題而感到高興。
培養(yǎng)學生開放性思維需要開放性的教學方式。教師要立足教材而不囿于教材,拓展自己的知識視野,在教學中創(chuàng)新學科應用情境。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開放性思維的重要性,才能合理分配時間,把時間花在刀刃上。受時間所限,很多教師把開放性的、拓展延伸的內(nèi)容留給學生課后去思考,這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但一定要有督促及評價機制(比如在下一節(jié)課上花一定時間讓學生進行討論和分享),否則就可能教師布置了,學生“一聽了之”,課上完大家都忘了,沒有下文,這樣的拓展延伸形同虛設。
開放性的教學,應創(chuàng)設更多開放性的學習任務
實現(xiàn)從以教為中心到以學為中心的轉變,是新課改的歷史使命。培養(yǎng)學生的開放性思維,需要創(chuàng)設更豐富的、開放性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獲取更多“程序性知識”,即“關于如何做某事”的知識,包括技能、算法、技術和方法等,得到思維的鍛煉。
(圖一)
開放性的學習任務,往往不追求唯一的標準答案。筆者聽過南通市教科院數(shù)學特級教師符永平講的兩堂課,印象非常深刻。其中一堂課,他設置了一個情境:一個長5米的梯子,頂端點A在墻OM上可上下滑動,底端B在水平地面ON上可左右移動,滑動過程中△ABO始終存在(圖一)。請你設定∠α的度數(shù),并設計要求解的問題。這個學習任務與常見的題目要求正好反過來了,學生們由易到難、由近及遠,設計的問題越來越多。符老師進一步引導學生,通過線段延長,將幾何圖形與平面直角坐標系及函數(shù)結合起來,學生們的思維再次被打開,依據(jù)此題干,學生最后總共提出了36個可求解的問題。另一堂課上,符老師還讓學生自己編教材、小組之間互相出題。要完成這些打破常規(guī)的學習任務,就需要具備創(chuàng)造性、開放性的思維。
開放性的學習任務,更注重過程性評價。開放性的學習任務,更強調(diào)解決未知的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如何調(diào)用已學知識,如何主動查閱資料、向他人請教,遇到問題如何反思和調(diào)整方案、策略,等等,這個過程中不同學生有不同的思考及處理方式。據(jù)清華附中原校長王殿軍介紹,清華附中開設了五六個“高研實驗室”,為一些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平臺,讓他們和教師共同參與一些科研課題的研究。這些學生“折騰”幾個月,最后未必能取得什么成果,但是在研究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極大的鍛煉,創(chuàng)造力和科學素養(yǎng)得到很大提升,而這些方面的收獲,只能通過過程性評價才能發(fā)現(xiàn)。
開放性的學習任務,要求優(yōu)化作業(yè)設計。開放性的學習任務,應給學生更廣闊的思考和發(fā)揮的空間,傳統(tǒng)刷題、做試卷的方式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因此,教師應該創(chuàng)新思路,優(yōu)化作業(yè)設計,作業(yè)的類型和方式應該更加多元,比如:開展社會調(diào)查并撰寫調(diào)查報告,進行科學小實驗或小課題研究,創(chuàng)意設計并制作一件作品,寫一篇書評、影評、畫評或觀后感……這些都可以成為作業(yè)。即使是刷題式的作業(yè),在題目設計上也可以更加突出開放性要求,比如多出“結構不良”的題目,比如明確要求“一題多解”。
開放性的教學,應打開面向社會的大門,擴展教學資源
當下的高考和中考,為何猜題押題越來越難、題海戰(zhàn)術的“時間效益比”不斷降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試題取材范圍越來越寬泛、試題情境越來越豐富,涉及日常生活、經(jīng)濟、科技、國家大事和全球的重大問題等方方面面,要想猜題押題或是把各種可能的題型都做盡,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相對科學的應對之策就是以開放應對開放。日常教學應以教材為根本,盡量結合相關生活實踐情境和學科探索情境開展知識的學習和應用。這就要求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時空局限,真正踐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理念,讓學生走向自然與社會的廣闊天地,“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樣才能在知識與生活的碰撞中生成智慧,讓思維在實踐探索中變得更加開放而深刻。
開放性的教學需要更為廣泛的教學資源,可以說,沒有一所學校完全具備所需的各種教育資源,但是可以通過合作的方式引入其他資源,為我所用。比如中科院院士曹曉風前不久在接受中國教育報刊社的融媒體“兩會訪談”時介紹,目前中科院系統(tǒng)的很多科研資源可以為中小學教育服務,如開展科普日、開放日活動,開放部分實驗室吸收學生做一些科學實驗,鼓勵科學家走進校園作講座、指導學生作課題研究,等等。學校當?shù)馗黝惒┪镳^、科技館、展覽館、歷史文化遺跡等以及周邊社區(qū)特有的相關資源,都可以成為學校教學資源的有益補充。這些資源納入教學,有助于擴展學生的視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這樣他們在考試中遇到各種新奇的情境設計時,也就不會覺得太過陌生、無從下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