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教師節(jié),教育小新想與您探討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教育如何培養(yǎng)面向未來的人才?教育小新整理了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翟小寧、上海中學校長馮志剛、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校長周鵬程、北京市實驗二小校長蘆詠莉、上海市世界外國語小學校長張悅穎、華南師大附小校長張錦庭的觀點。歡迎您和我們一起暢想:您理想中的教育什么樣?邀請您和我們一起展望2035年的教育會是什么樣? 翟小寧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校長 教育要關懷人的幸福 教育是生命對生命的喚醒,教育賦予生命的應該是健康,是幸福,是溫暖,是向上的力量。教育是人心靈微妙的接觸,教育應該在人的心靈中播種愛心,播種善良,播種光明。教育是人類文明的薪火相傳,連接著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教育應該用文明的火種點亮心靈,點亮希望,點亮未來。 教育要關懷人的幸福,解放人的心靈,使人獲得自主、和諧、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學校是師生相互依存的命運共同體和學習共同體。好的學校應該是生命幸福、青春洋溢、美美與共的精神家園;應該是充滿詩意的地方,應該給生活于其中的人以幸福和美感,讓人感受到一種詩意、一種溫馨、一種鮮活向上的力量;應該向人傳遞生命的氣息,使每一個生命自由舒展。 馮志剛 上海中學校長 做事要有高度和標準 做事不一定要爭第一,但“高度”一定要有。達到“高度”基礎是什么呢?堅守做人、做事的“標準”非常重要。 我們一直在思考和實踐:“國際一流的研究型、創(chuàng)新型基礎教育名校”到底應該如何建構?如何讓我們的學生真正能夠在全面發(fā)展的基礎上有個性特長?“聚焦志趣,激發(fā)潛能”的辦學理念何時能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能為上中學子的創(chuàng)新意識注入與眾不同的基因? 在科學探究與學習的道路上,我們所做出的每一個動作,付出的每一份辛勞都是重要的,也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其中對細節(jié)的把握、對失敗原因的總結與改良等等就是我們做事的“標準”。高度決定眼界與追求,標準決定態(tài)度與執(zhí)著,兩者都要有。 高中生到底能達到怎樣的“高度”?或許榮譽墻上那些在國際比賽中獲得金牌的學生,在科技活動中取得最高榮譽的學生,會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代表了學校的在校生達到的“高度”。而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高度”,有自己的追求目標與鑒別能力。 周鵬程 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校長 今天的教育需要思考未來的能力 和企業(yè)生產的產品不同,從一所中學畢業(yè)的學生,嚴格意義上說檢驗成功與否,要到他10年之后走入社會的時候才知道。一所名校應該有社會責任感,要關注10年之后,學生所需要的東西,有沒有核心競爭力。 在高中階段,學生知識的學習固然重要,但絕對不是排在第一位的, 10年之后,我們教給他們的知識早已更新,無論現(xiàn)在填鴨多少,到10年之后,都是不夠用的,但如果我們教給他的是學習、生活的能力和方法,那么在10年之后,依然可以通過這些能力、方法來應對社會的變化。 了解、掌握和使用新一代的信息技術是教師適應智慧教育發(fā)展需求過程中應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教師還要具備廣泛的學科素養(yǎng)。教師在學科素養(yǎng)上高出一般的人,并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提升,而不能僅僅滿足于備好課、把課教好。教師也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找到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每位教師的教學法可以跟別人的不一樣,但要保證它“行之有效”,能讓課堂充滿智慧和魅力。學生在這種教師的教育之下,就會逐漸變得非常聰明、智慧,他們在課堂上學習到的就遠遠不止于知識本身,而是一種智慧的人生。最后,教師還應該具備將技術、教學法、學科內容進行整合的知識,即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 蘆詠莉 北京市實驗二小校長 教育更多體現(xiàn)在育人能力 “怎樣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怎樣是對孩子而言最好的教育”?其中有一個觀點,最好的教育不是在6歲和12歲的時候孩子獲得了多好的成績,表現(xiàn)得多么優(yōu)秀,更不是在老師,在媽媽、爸爸面前表現(xiàn)得有多么優(yōu)秀,而是在他們26歲、36歲、46歲時成為這個社會的脊梁的時候,這20年期間他們仍然表現(xiàn)得優(yōu)秀。也就是說,在有一天我們先我們孩子而去的時候,已經沒有人再陪伴他們,指點他們,甚至扶持他們的時候,他們仍然知道自己是誰,自己要什么,然后知道怎樣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享受其中。這是我覺得我們對教育的追求和反思。 教育責任重大,教育的專業(yè)性不僅僅體現(xiàn)在學科知識上面,更多的體現(xiàn)在我們育人的能力,以及我們對于未來把握的前瞻性上。所以“未來”是教育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話題,有了未來視野的老師和學校,在教孩子的時候,會知道我關注什么,我要什么,會知道哪些東西也許是我不得不做的,我做了就OK,不用逼孩子。有哪些可能是我可以忽略,甚至要摒棄。這是我覺得我們教育者必須要思考的。 張悅穎 上海市世界外國語小學校長 比起眼前的成績,我更在乎你的未來 不能將孩子的成功定義在當下,而要賦予孩子終身學習的能力。我們要求老師下課一定不要拖堂,因為孩子要朝遠處眺望。如果你為孩子好,一定不要讓他刷題,情愿整體學校的平均分低1—2分,也要讓他們有探求的時間。 只有在溫暖、寬松的家庭環(huán)境下成長的孩子,才有精力、有愿望去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需求,也只有這樣的孩子,才能適應未來社會。家長總盯著孩子讀書、考試、出成績,有沒有想過,現(xiàn)在拼命讓孩子學的這些東西,到了未來社會,可能早就被AI技術取代了,他們靠什么核心技能生存下去?現(xiàn)在要培養(yǎng)的,應該是求知欲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張錦庭 華南師大附小校長 教育是傳道,是點燃,是喚醒孩子心靈 人們更強調人的全面發(fā)展。全面素養(yǎng)的綜合提升,就必須重視各個年齡階段的教育,小學是基礎性教育,也叫培根教育,對人的綜合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而在小學教育中,最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孩子們一個好的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有了好的性格就能克服一切困難。一般認為,兒童的性格是在9歲的時候形成的,而且兒童性格一旦形成終身很難改變,9歲以后的教育,更多的是豐富和完善兒童的性格,當然特殊條件和經歷也會改變兒童的性格。性格是學生的習慣養(yǎng)成的,習慣則是具體的行為養(yǎng)成的。所以在小學階段,我們更要關注兒童的具體事件及具體行為,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最終形成良好的性格,小學教育的重要性也體現(xiàn)在這里。 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傳道,是點燃,這就需要教育務本心,從學生的心靈出發(fā),從生命的拔節(jié)著手。教育如果不觸及孩子的心靈,就無法改變孩子。教育不是應試育人,而是立德樹人,照亮學生心靈的溫暖,這也是教育的根本所在,你要喚起孩子的心靈,點燃孩子。所以每個孩子進入學校,我們都在尋找喚起孩子的熱情的方法,這么多年來,我也一直在不斷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