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8 10:49] 瀏覽次數(shù):2124
來源:《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2年第15期
摘要
面對中高考,不少學生內心感受到壓力和焦慮,如果壓力過大、焦慮過度,就需要調動心理能量去化解。在中高考面前,如果學生父母不能調整好狀態(tài),情緒不穩(wěn)定,那么學生除了應對大考壓力外,還要消耗更多心理能量去應對父母的情緒。如何更有效地陪伴孩子,做孩子能量的補充者而不是消耗者?建議初高三學生的父母從“做內心有力量的父母”“明確溝通目的”“形成資源導向的人生策略”這三個方面做起。
引言
對于初高三的孩子而言,備考之路上,他們不僅要面對知識和能力的考驗,更要面對心理素質的考驗。面對中高考,不少孩子內心是充滿擔心和焦慮的,如果焦慮過度,就需要用內心的能量去化解,所以畢業(yè)班孩子的內心是非常需要力量的。在中高考面前,如果父母本身在心理上很難調整好狀態(tài),無疑孩子會消耗更多心理能量去應對父母的情緒。中高考不僅是考孩子,更多是考父母。作為父母,怎樣讓自己不成為孩子心理能量的消耗者而是補充者,助力孩子更好地面對中高考呢?
高三女生小林(化名)的成績在班里一直是中上水平,備考期間,她的家庭給她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十幾年來,她的父母一直在爭吵。母親當初為了帶孩子辭職在家,對小林期望非常高;父母眼里只有學習,總是嫌小林努力不夠,每次成績出來家里都要爆發(fā)戰(zhàn)爭。為此,小林每次考試前都擔心考不好會被父母罵,成績出來后擔心無法跟父母交代。這種焦慮情緒不僅影響了她考前的心態(tài),也影響到她考后的調整,使她無法靜下心來做考后歸納總結,背負著很重的心理壓力。長此以往,小林陷入了惡性循環(huán),成績越來越差,她的父母則更加焦慮,對她的要求越來越嚴苛。
像小林這類孩子內心是非常缺乏力量的,心理呈現(xiàn)出以下三個特點:(1)心態(tài)比較悲觀,缺乏希望感,自主性被扼殺;(2)自我價值感低,遇到挫折容易自我否定;(3)做事事倍功半,效率低。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他們的心理能量大都損耗在應對父母的情緒上。例如,面對父母指責,小林的關注點已經(jīng)不是指責的內容,而是父母的態(tài)度。而事實上,孩子不是因為聽了很多大道理才成長起來的,內心有力量的孩子才會更好地成長。
內心有力量的父母
造就內心有力量的孩子
(一)父母的狀態(tài)決定了孩子生命能量的狀態(tài)
自信的孩子是充滿生命能量的。上文中的小林自我價值感很低,源于父母長期的否定。她的母親自我價值感極度缺失,生活中沒有其他方面的寄托,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所以本身也是缺乏心理能量的。經(jīng)常自我否定的母親很難去欣賞孩子,多數(shù)靠吼叫來教育孩子。
哈佛醫(yī)學院的研究表明,長期遭受父母吼叫的孩子的大腦用于學習和記憶的區(qū)域會發(fā)生萎縮,造成智力受損,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影響學業(yè)表現(xiàn)。父母長期的吼叫容易導致孩子產生焦慮情緒,性格變得膽小自卑或任性叛逆,嚴重者甚至影響孩子人格的健康發(fā)展。
同樣,過度焦慮的父母也容易造成孩子情緒緊張,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降低。有的父母平時對孩子過度噓寒問暖,大事小事都要過問,也很容易制造緊張的氛圍,加重孩子對中高考的焦慮情緒。
中高考不僅是對孩子的考驗,也是對父母心態(tài)的考驗。榮格曾經(jīng)說過一句話:“任何激怒我們的事,都能讓我們更了解自己?!碑厴I(yè)班孩子的父母在高焦慮下,情緒反應往往會比其他時候更激烈,情緒爆發(fā)之后的反思,其實是一個內觀自己的絕佳機會。父母需要想想自身情緒背后的恐懼和渴望是什么,這有利于更好地進行自我探索,以便采取更適合的親子溝通方式。
在不少家庭中, 父親通常工作比較忙,是母親在陪伴孩子。這樣的家庭中,母親更要多關注自己,給自己滋養(yǎng)。如果只是全心支持孩子而忽略了自己的需要,自我得不到支持的部分就會變成一個空洞,希望從他人處得到,當?shù)貌坏降臅r候就會收集委屈和抱怨的情緒,將自己變成受害者。只把注意力放在母親角色上,丟掉其他角色的支持力,使一些女性做了母親后變成了“怨婦”。因此,我們不能因為做了父母而失去了其他所有的身份,要懂得身份的切換和調整,成為一個更加有效的人,讓多出來的身份幫助自己更好地成長,付出感特別強烈的女性尤其應如此。例如,一位做教師的母親在與學生的相處中會更了解自己孩子的想法,親子溝通時更容易換位思考。這個就是成長。
到了初高三,妻子會更焦慮。丈夫在這個階段要多關注妻子,給妻子滋養(yǎng),這么做其實也是在給孩子滋養(yǎng)。如果夫妻兩個經(jīng)常吵架,容易引起孩子的恐懼,使其情緒不穩(wěn)定,繼而引發(fā)心理和行為問題。父親對母親好,不僅能讓母親充滿幸福感,也能讓孩子感受到愛。這樣的家庭中,孩子健康快樂,內心充滿力量。
家庭里每個成員都能得到愛支持和成長,這對面對大考的孩子來說很重要。
(二)良好的家庭氛圍及家人之間的情感支持能給孩子的心靈注入能量
面對中高考,每個孩子都像是在前方作戰(zhàn)的士兵,這時后方的大本營很重要,而家就是孩子的大本營,父母不可能陪著孩子上戰(zhàn)場,主要任務是給孩子提供足夠的物資補給,做好后勤工作,而良好的家庭氛圍就是孩子重要的精神補給,可以給孩子帶來溫暖,讓孩子感受到支持。
父母平時要注意經(jīng)營雙方的關系,彼此相親相愛,減少爭吵。在一個充滿爭吵的家庭里,孩子會覺得生活是有沖突的,努力不是為了創(chuàng)造幸福,而是為了規(guī)避指責。人的本能是趨樂避苦,如果只是為了避苦,人就沒什么創(chuàng)造力,遇到事情就很容易退縮。就如同案例中的小林,她原來成績中上,但是因為家庭爭吵的氛圍,成績一直往下掉,當她在考試中遇到挫折,缺少力量對結果進行合理歸因,而是自怨自艾;考試時滿腦子想的都是不要被父母罵,考后將大部分能量損耗于逃避父母的指責,不敢放開按自己的思路去做。
父母需要記住,那些人生道理,不是你天天在孩子耳邊嘮叨他就能明白,他需要在點點滴滴的生活中去體驗和感悟,如此才能深刻而持久。有的孩子,父母平時很少講什么大道理,但因為家庭很溫暖,遇到?jīng)_突時,家人之間能很好地商量、化解,不急躁,那么,當孩子遇到挫折時也能勇敢面對;而有的家庭中,父母雖然都是高學歷,但家庭氛圍冷漠,家人之間缺少情感聯(lián)結,這樣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缺少良好的情感體驗,遇到困難易退縮、回避。
良好的家庭氛圍及家人之間的情感支持能讓孩子內心充滿力量。
明確溝通的目的,讓溝通更有力量
(一)明確溝通的目的
家庭教育的關注點應在目標而不在問題上,親子溝通也是為了實現(xiàn)目標,但是很多父母會盯著問題不放,忘了目標是什么,使親子溝通變成打擊孩子、宣泄情緒的手段,這樣的溝通還不如沒有。明確溝通的目的,需要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1.減少高頻率的負面關注
頻繁持續(xù)的糾錯會讓孩子的第一個念頭不是你講的話對不對,而是要捍衛(wèi)自己的自主權。孩子不會把注意力放在該做的事情上面,而是想著爸爸媽媽會不會指責我。如上文中的小林,一考不好父母就開始指責她,她的精力大都花在對抗父母的指責上了,而這時該做的是反思存在的問題,而她沒有力量去做這些。
2. 重復舊的做法只會得到舊的結果
通常,人們會一直習慣性地重復舊的行為模式。例如,畢業(yè)班孩子的家長很容易陷入嘮叨中,雖然知道嘮叨沒用,但還是會繼續(xù)嘮叨。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的方法不對,而在于我們的策略單一。很多心理困擾都源于我們策略單一,策略不是非要改變,而是需要增加。如嘮叨,不是說都一點兒都不能嘮叨,有的時候不嘮叨一下家長自己也憋著難受,心中怨氣更重,但不能只嘮叨。不斷重復舊的做法只會不斷得到舊的結果,我們需要豐富我們的策略。
家長不妨搜索一下過往的經(jīng)驗,例如,回憶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雙方溝通比較糟糕的時候,自己是怎么做的,從而拋棄無效的做法;回想一下雙方溝通比較好的時候自己是怎么做的,從而發(fā)掘出有效的行為。搜索過往經(jīng)驗的好處是,你會發(fā)現(xiàn),凡事必有三種以上解決方法。
3. 少一些“急著給他”,多一些“讓他給你”
有些家長是急性子,看到孩子拖延或者不愿意溝通等不太好的狀態(tài)就很容易著急上火。初高三的孩子不同于小學生,經(jīng)過多年的寒窗苦讀,已經(jīng)形成了自己的學習節(jié)奏,父母越是催促越容易引發(fā)孩子的不良情緒。父母不妨多了解孩子的需求,多傾聽,在共情、接納的基礎上啟發(fā)孩子思考。孩子自己想明白,比家長告訴他更重要。如果孩子說一句話,家長那里有十句話在等著他,孩子就不愛說了。
4. 停止內心對話,轉為向外核對
有的家長內心雖然非常著急,但怕引發(fā)孩子的不良情緒,所以不敢多說、不敢催促,遇事先忍著,忍著忍著終于爆發(fā)了,親子沖突一觸即發(fā)。
其實,溝通需要發(fā)問與核對,猜測是最內耗的途徑,非常損耗心理能量。個別家長會猜“孩子到底喜不喜歡我這樣做”,而產生很多奇怪的內心對話和行為,最后發(fā)現(xiàn)做了很多無用功。建議有這種情況的家長停止內心對話,轉為向外核對。
家長可以把想對孩子講的道理轉化為發(fā)問,把憋在心里的猜測轉化為核對。例如,當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在家做作業(yè)似乎一整天心不在焉,就習慣性地想指責:“馬上就要高考了,你怎么還整天不在狀態(tài)?”建議把這些指責的話轉化為發(fā)問:“我看見你一整天好像心不在焉,發(fā)生了什么事嗎?”這樣的溝通更有效。
(二)讓溝通更有力量
家長可以思考一下,你平時說的話是給孩子減少力量,還是增加力量。給孩子減少力量的家長最常見的口頭禪包括以下三類:(1)影響親子關系:“考得這么差,你看看 ××× 家的孩子”。(2)對孩子人格的否定:“你怎么這么笨,什么事情都做不好”。(3)否定孩子的未來,讓孩子看不到希望:“這樣下去你未來就完了”。以上這些話,孩子聽完會很絕望,內心也越來越?jīng)]有力量。
那么,家長如何說才能給孩子帶來力量呢?建議如下:(1)讓孩子覺得無論發(fā)生什么,父母和他總是在一起的。例如,“爸媽陪你一起分析,一起總結一下”。(2)看到孩子的優(yōu)點,多表揚。例如,“你很細心,每次錯題本都歸納得很細致”。(3)給孩子希望,讓他相信自己能做到。例如,“ 孩子,媽媽相信你,一切都會越來越好的”。
總之,家長要做孩子的支持者,而不是評判者和指責者。
采取資源導向的人生策略
(一)從問題中找資源
人生的成功與否在于一個人的人生策略。有的人善用問題導向的人生策略,揪著問題不放;有的人善用資源導向的人生策略,在問題里面找資源。當孩子考試失利時,問題導向的父母會和孩子一起掉進負面情緒里,習慣揪著孩子的問題不放;而資源導向的父母則會與孩子一起分析從這次考試中可以學到什么,如何給自己創(chuàng)造更多的可能性。這樣一來,孩子也就有了希望感。
初高三的孩子承受著很大的心理壓力,備考過程中面對考試失利,他們自己內心也是很難受的,更需要家人的心理支持。家長可以通過回想自身考試的經(jīng)歷與孩子換位思考,共情孩子的感受,給予孩子積極的情緒反饋。在迎接中考或高考這一特殊階段,家長的鼓勵對孩子來說是最好的精神支持,如簡單的一句“你能行”,或是一個微笑。
(二)祝福孩子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對孩子的學習,有些家長的口頭禪是:你再不好好念書,你將來就要如何如何慘。其實,一個人成為現(xiàn)在的樣子是由很多過去造成的?,F(xiàn)在的我們發(fā)生改變,就會創(chuàng)造一個不一樣的未來。做一件事是基于創(chuàng)造美好的未來去做,還是因逃避痛苦去做,做出來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就像家長工作是為了自我提升去做,還是為了不被領導指責去做,做出來的效果肯定不一樣?! ?nbsp;
所以,家長應祝福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未來。現(xiàn)在,學校會經(jīng)常組織一些給畢業(yè)班的孩子送祝福的活動,這就是基于肯定未來的作用。關于未來的對話是非常有力量的,用未來美好的場景來吸引孩子,可以給孩子一個向前走的動力。我所在的學校有一屆高三畢業(yè)班的班訓是“明年,我們大一啦”。這樣的班訓可以使學生對未來產生無限的憧憬和希望。壓力大的時候,家長同樣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憧憬大學生活,在孩子心中營造出一個單純、美好的未來場景,而不是把問題聚焦在考到哪所學校去。
家長要慢慢學會相信自己的孩子,使自己內心充滿力量。這樣,孩子才會對未來充滿希望、充滿期待,才會更有行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