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9 15:29] 瀏覽次數(shù):2864
來源:全國網(wǎng)上家長學校
研究表明,在孩子每天所使用詞匯和行為表現(xiàn)中,86%~98%都與父母曾經(jīng)使用的言語一致。父母對孩子說話的方式以及使用詞匯量的多少不僅影響孩子的讀寫能力、推理能力、空間想象力,更會影響他們的抗壓能力、忍耐力甚至道德品質(zhì)。也就是說,父母所使用的語言就是孩子對世界最初的印象,父母的每一句話,都在一點一滴地塑造孩子未來的模樣。
“最苦不能苦孩子,最窮不能窮教育”“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相信這兩句話是很多父母的養(yǎng)兒信條。然而科學家告訴我們,最好的教育是免費的,它就存在于父母的每一個詞、每一句話、每一次交談和每一份互動中。
父母的每一句話,都在一點一滴塑造孩子未來的模樣
芝加哥大學兒科教授達娜·薩斯金德博士是兒童人工耳蝸項目負責人,她在《父母的語言》一書中指出,孩子的智商和家長使用的詞匯量有著密切關(guān)系。
由于人工耳蝸可記錄患兒每天聽到的所有語言,薩斯金德教授對大量耳蝸記錄分析后發(fā)現(xiàn),處于不同家庭中的孩子所接受的詞匯量有巨大差異:1~3歲孩子平均每小時聽到的語句:腦力勞動者家庭487句話/小時,工人家庭301句話/小時,接受救濟家庭178句話/小時;3歲孩子累計聽到的單詞量:腦力勞動者家庭4500萬個單詞,接收福利救濟家庭1300萬個單詞,低收入家庭孩子所掌握的詞匯量只有高知家庭孩子的1/2。
薩斯金德教授還發(fā)現(xiàn),父母對孩子說話的方式以及使用詞匯量的多少不僅影響孩子的讀寫能力、推理能力、空間想象力,更會影響他們的抗壓能力、忍耐力甚至道德品質(zhì)。在孩子每天所使用詞匯和行為表現(xiàn)中,有86%~98%都與父母曾經(jīng)使用的言語一致——也就是說,父母的每一句話,都在一點一滴地塑造孩子未來的模樣。
父母大量使用祈使句,易讓孩子陷入“感知黑洞”
嬰兒從出生開始,每秒鐘都會產(chǎn)生700~1000條額外的類神經(jīng)連接去感知世界,因此孩子的感知力比大人敏感很多。嬰兒眼中的紅色,可能會有十種以上色差,但如果大人只貼上“紅色”標簽,而不能用“深紅”“朱紅”“桃紅”等詞語對色彩解釋時,就會在無意中降低孩子對色彩的感知力。如果父母的語言過度貧乏,孩子甚至會進入到場景單一的黑白世界中。而學習的過程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鍛煉場景的感知能力,過于單一的場景會讓孩子在智商和情商等多方面陷入低維度的陷阱——“感知黑洞”。
假設(shè)父母每天大量使用“吃飯”“睡覺”“一邊去”“快寫作業(yè)”等祈使短句,孩子腦海里的世界必然是簡單粗暴的,因為這些短句強硬而冰冷,孩子感覺不到溫情。如果孩子每天被祈使句圍繞,就意味著他眼中的世界是一個由絕對權(quán)力主宰的世界——不管權(quán)力發(fā)自于哪一方,都彰顯著絕對的不可抗性。比如當孩子大喊:“我要買奧特曼玩具”,此時他就是手握權(quán)力的信息發(fā)布者,接收命令的父母就必須服從。
絕對權(quán)力的世界是一個單維度世界,如果孩子生活的場景過度單一,感知能力就會逐漸降低,認知不斷坍縮,便不能與同齡人共情,無法參與社會協(xié)作,生活邊界會被“感知黑洞”不斷吞噬。所以,在祈使句世界中長大的孩子,性格會比較孤僻,行為會比較任性。
父母使用的語言越細致,孩子對世界的印象就會越豐富、越飽滿
父母所使用的語言就是孩子對世界最初的印象,語言的顆粒度越細致,孩子對世界的印象就會越豐富、越飽滿;家長的語言越貧瘠,孩子的世界就會越單調(diào)干癟,甚至是失色。
只有當家長不再用已知的標簽去概括世界時,才會激活孩子用豐富的感知力和想象力去觀察和思考世界的樣子;也只有讓孩子感受更多的語言、語態(tài)、語氣,孩子頭腦中才能儲存更多的場景,讓世界以一種豐富多彩的面貌呈現(xiàn)出來。
只有孩子眼中的世界是多彩、健康、和諧的,孩子心中的社會才是充滿善意與合作的。在面對困難和嚴峻挑戰(zhàn)時,孩子就能感受到黑白世界之外的廣闊世界,找到非黑即白之外的“第三選擇”。良好的語言,正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